從根基開始!拔牙後的齒槽骨保存術|邱伯濤醫師

為什麼拔牙後需要補骨粉?

拔牙後,齒槽骨及牙齦會逐漸被吸收,導致後續植牙困難或牙縫變大,有可能需要在骨質流失後進行大範圍補骨手術。
就像水土保持的概念,事先做好預防措施,比山崩後再重建簡單輕鬆得多。

因此可於拔牙同時進行「齒槽骨保存術」(Ridge Preservation),減少骨質的流失。

根據文獻,拔牙 6 個月後,骨頭寬度減少 3 到 6 成,高度約減少 2 成。
一但骨頭流失,牙齦也會跟著萎縮,後續不論是牙橋重建或是植牙,牙縫會較大;不但美觀度不佳,食物也可能塞入牙縫,造成牙齦發炎。

齒槽骨保存術

也可以稱為「拔牙窩洞保存術」。

可在拔牙當下用不同的種類的骨粉填入,外層再以再生膜、或膠原蛋白顆粒覆蓋並縫合。後續需等候約 4-6 個月,待地基穩固後才可植牙。

我們以四格漫畫介紹齒槽骨保存術

左上圖一是需被拔除的嚴重蛀牙。

右上圖二是拔牙後產生的拔牙窩洞,此階段術敏感性高,醫師拔除時需仔細保留剩餘薄薄的骨壁。

右下圖三則是將窩洞清創後填入骨粉及再生材料並縫合。

左下圖四是術後骨脊和牙肉保持原有的豐隆度。

齒槽骨保存術有甚麼優點呢?

❶ 於拔牙當下進行補骨, 減少補骨手術的次數。

❷ 維持齒槽骨體積

❸ 促進骨再生

記得,有好的地基才有穩固的牙齒(或人工植牙)。

文章作者

邱伯濤 醫師

想要了解更多,請與我們聯繫:
覺得內容很棒,可以分享給好友:
想要了解更多,請與我們聯繫:
覺得內容很棒,可以分享給好友:
返回頂端